宝石镇宝利村第一书记徐恺:从“扶贫新手”到“行家里手”
“把心沉下来,为百姓办实事,用真情干工作。”突泉县宝石镇宝利村驻村第一书记徐恺在扶贫日记上写道。今年38岁的徐恺原本是突泉县气象局一名普通的干部,4年前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4年后自己会成为扶贫工作的行家里手。从“不信任”到“唠家常”2016年接到单位派驻命令时,徐恺第一次走出机关来到村里。接到驻村扶贫任务后,徐恺曾一遍遍地想象着帮助村子发展的美好蓝图,可是到村以后,他才发现一切和想象的不太一样,等待他的不仅有真实存在的贫困,还有群众的不信任。“刚来宝利村的时候,村民对我不熟悉不了解,我上门做工作特别不配合。但是,既然来了,就要把工作做好,要让他们知道我不是来‘镀金’的。”村民的不理解并没有吓退徐恺,更没有浇灭他对扶贫工作的热情。为全面了解宝利村的村民情况,4年来,他扎根宝利村,走访慰问贫困户400余次,做到了对驻村工作的“底数清,情况明”,为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核实每位村民的真实情况,徐恺一次又一次的入户走访调查,询问村“两委”、村民代表。“扶贫工作任务繁重,但我不能被困难压倒。既然挑起了第一书记的担子,就要下功夫去扶贫,只有一家一户走,一家一户唠,才能了解真实情况。”徐恺说。徐恺花了几个月时间,走遍了三个屯,除了外出不在家的,几乎所有村民家中都留下他的身影,村里每条道路都留下他的脚印。在徐恺看来,公平公正,做到“一碗水端平”是让百姓认可的关键。在分配扶贫牛的时候,他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分配,坚决杜绝子女代养扶贫牛现象的发生,为此许多贫困户子女都对徐恺有很大意见。但徐恺不为所动,“我不怕得罪人,因为我讲的是实话,办的是实事儿。”徐恺说。在他的努力下,不仅党的扶贫政策得到了落实,与村民之间的距离也更近了。从“解民难”到“贴民心”“我刚来宝利村的时候,这里的村民是真的穷啊,每户贫困的原因也是千差万别,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当徐恺了解到贫困户曾兆茹的妻子曲金凤由于患有血管瘤,导致一条腿高位截肢后,他便隔三岔五的去曾兆茹家探望曲金凤,关注其病情变化,还为其与村医签约服务协议,让村医免费上门体检。同时徐恺还帮助曲金凤购买药物,为其申请生活救助、大病保险、医疗报销等。为了改善曾兆茹一家的生活水平,徐恺为曾兆茹争取了护林员公益岗位,每年有10000元收入。2018年8月,曲金凤病情恶化住院,徐恺不仅立即去县医院探望,还发动突泉县气象局和盟气象局的党员干部,为曲金凤共筹得善款8000元。每次去曾兆茹家,徐恺都会自掏腰包,不是买点衣服就是买点生活用品,有时干脆扔下200块钱。曲金凤告诉记者,这几年来,徐恺少说也得买了2000块钱的东西了。不只是曾兆茹家,宝利村里的贫困户没有不受过徐恺资助的。付出总有回报,4年来,徐恺用实际行动帮助全村56户101人实现脱贫摘帽,人均收入由原来的1800元上升至5000元,全村86所危房得到不同程度的维修或者新建,为贫困户共发放36头繁殖母畜。用真情换真情,用真心换真心。对待贫困户脱贫这件事,徐恺坚持与贫困户培养感情,用自己的真情使贫困户说出实情,努力转变贫困户的思想,宣传党的政策,借助各方力量为宝利村打造集体经济,铺设一条致富路,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除了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措施外,他还积极的思考各种致富金点子。除了继续推进“百亩果园”建设,还着力打造林下经济项目,为当地引入药材种植,计划对全村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升级,极大提升土地收益。在徐恺的带领下,全村实现“人脱贫,户摘帽”,徐恺也在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县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战”即将顺利收官,徐恺这个驻村第一书记也即将到任。老百姓不愿让徐恺离开,对徐恺有太多的不舍之情。“请宝利村的村民放心,虽然我人离开了,但是我的心永远在宝利村,只要老百姓有难题,我飞奔回来解决!”徐恺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