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安盟 >  新闻报道

回首扶贫路 情系和安村 ——和安村驻村工作队扶贫感悟

2021-06-30 00:00:00 突泉县六户镇
回首扶贫路情系和安村——和安村驻村工作队扶贫感悟岁月如歌,从2017年至今,我在和安村驻点扶贫已有三年多的光景。三年前,带着组织对我的嘱咐,怀着对农村特殊感情和为村民做点实事的朴质愿望,我和工作队一起来到了这个值得我记忆一生的地方——和安村,开始了驻村扶贫工作。三年来,从不适应到适应,从陌生到熟悉,从怀疑到被信任,从开始的迷茫到现在的不舍,回想起来,那一幕幕,一点一滴,总是令我感动不已......和安村,一个有着深重贫困史的村庄,人口多,老年人居多,有劳动力的大多数带着子女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在家,且道路不便,环境卫生差,村基础设施薄弱,甚至一些村民素养较低......在宣传各项扶贫政策的同时,会场听到的也是争吵、议论。贫困的原因有很多种,但要真正消除贫困,势必也要预防不以“贫”为耻的贫困心理。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的任重而道远,对精准扶贫的认识也变得直观而真切。扶志远远要比扶贫更重要。在逐家逐户的走访过程中,我们看到有的人家房屋破损而不重视,有的老人躺在家里的病床上,还有的人病而不治,有的人懒散度日,靠天吃饭,但同时也听到百姓的心声。村民们曾提出质疑:“房子不行了、路不好走、治病看不起......这你们能管了吗?”这是村民的担忧,也是他们的心结。他们说的越多,证明他们的所思、所盼还有很多,而我们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这远比我想象中的要艰辛。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在老村部办公,条件艰苦,几张大的拼凑的办公桌,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台打印机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屋子也不暖,工作量大有时就把材料摆满桌子,那一台小太阳是温暖的源泉。虽然如此,但工作队的心都是火热的,我们坚信,不管有多难打,这场攻坚战势必会取得胜利。这项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转变大家思想观念,打破“等”、“靠”、“望”的思想壁垒,精神贫困远比物质贫困更加可怕,一个人的物质贫困可能是一时的,但是精神贫困可能伴随一生。所以我们要激发其改变生活的愿望,引导贫困群众跟着国家的惠农政策走,好实现“自立”“自强”的真正脱贫致富。随着帮扶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六个精准”要求,认真落实“五个一批”脱贫措施、惠民政策和帮扶项目,不仅道路修通了,还核查了村民所住的危房户,一一新建,让他们住进了温暖安全的新家,根据村中的贫困户年龄和身体健康情况,让他们享受不同的帮扶政策,有劳力者养牛羊、无劳力者享分红,政府代缴合作医疗,让贫困户享受治病报销待遇,每年体检,预防与治疗同步,健康与安全同行,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不仅如此,还盖村部、建广场、增设施、打灌溉井、通自来水,利用项目资金购置黄牛,增收入、提经济,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三年多来,和安村的变化日新月异。村民高兴了,“谢谢徐书记,谢谢工作队,你们是真心实意帮我们的,给我解决了大问题”贫困户何凤兰大娘说“党的政策是真好,我老伴这病,没少花钱,多亏了有这好政策,不然哪能看的起”。李桂芹大娘因为房屋得到了维修,几次邀请工作队去家里吃顿饺子,大家明白李大娘的心意,却不想大娘太过劳累,便都婉言谢绝了。想想刚驻村时候那会儿大家对我们的怀疑,我们会心的笑了。两年来,我们工作队在一起吃过泡面、挨过冻,一起看过凌晨的月亮,听见过晨起的鸡鸣,但又想这是我们的责任,既然选择这条路,就要风雨兼程的走下去。两年多的驻村工作也让我感悟颇多,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贫先付扶志,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鲁迅先生说过,“伟大的事业是与辛勤的劳动成正比的,有一份劳动就会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终会改变,我们一定要调动农民的进取心和积极性,先让农民站起来,脱贫;再让农民走起来,致富;最后让农村跑起来,自强。正如习总书记讲到,“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这些基层的工作经历,值得我们每一个在基层奋斗过的人深记,当我们祖国日益繁荣昌盛,当我们老了,也可以很骄傲的说:在扶贫攻坚阶段,我们也是做过贡献的!

指导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建设单位:内蒙古新闻网

0.3910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