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产”连上产业振兴“大市场”——巴彦淖尔市产业扶贫工作综述
⬆沙漠光伏➡沙漠水稻按照自治区《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意见》《十大行动三年计划》和市委《一个意见》《三个办法》,近年来,全市各旗县区进一步完善了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将农牧业、光伏、电商、旅游、金融、生态等项目纳入到规划中,并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产业发展中,综合考虑产业选择、资金筹措、技术服务、农牧民培训、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等多方面内容,不断丰富产业形态,推动多元产业发展,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建立健全减贫带贫长效机制。通过强品牌、调结构、转方式,加强资源整合,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推动贫困村产业由单家独户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由零散布局向连片区域化布局转变、由简单种养殖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转变,实现了贫困群众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扩基地做大产业发展规模为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以“六大产业、七大任务”为突破口,确定了绿色小麦、有机小麦、糯玉米、爆裂玉米、食用向日葵等22个优先发展单品,订单种植规模扩大到112.2万亩;依托金伯利农庄等平台载体,西红柿、礼品西甜瓜等部分单品实现亩产值2万元以上。全市制定并推广了185项农牧业生产技术标准,以“天赋河套”授权产品基地、“三品一标”产品基地、订单种植基地为重点区域,建成农作物标准化基地424个、面积598万亩,农业生产标准化覆盖率达52.4%。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0个村、1个镇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育品牌挖掘“天赋河套”品牌内涵围绕“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整合各类优质企业主体和产业资源,建设了全产业供应链输出、全过程标准化追溯、全覆盖互联网商务、全区域品牌化运营、全方位云仓储物流、全品类市场化营销、全领域大数据共享体系。“天赋河套”现有12家企业53款授权产品,创建线下实体店面111家、线上电商第三方渠道113家,“天赋河套”产品实现溢价25%以上,带动全市农畜产品整体溢价10%以上,并促进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在“天赋河套”品牌推动下,2019年巴彦淖尔市商标申请量达3516件,同比增长55%;新增注册商标3202件,同比增长105%,商标有效注册量累计达12480件,创历史新高。调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今年,全市农作物完成播种面积1140.8万亩,粮经饲比例由上年的41:51:8调整为42.5:47.5:10,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牧业年度全市牲畜饲养量预计达2311.1万头只,呈现“一增一扩两稳定”的特点。“一增”:奶牛存栏达到15.5万头,增5%。“一扩”:戈壁红驼、蒙古马、驴等特色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年产值8000万元。“两稳定”:一是肉羊饲养量稳定在2200万只左右,出栏量稳居自治区首位;基础母羊补栏数稳步增加,存栏量650万只以上,引进胡羊开展全舍饲标准化规模养殖,金草原公司胡羊养殖量达11万只。二是生猪存栏、能繁母猪存栏、出栏连续4个月环比增加,生猪产能恢复趋稳向好。全市累计建成规模化养殖场5182处,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68%以上。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重点推广农牧业技术38项(种植业23项、养殖业6项、农机6项、水产3项),小麦新品种巴麦13号通过国家审定;主要农作物、牲畜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扶龙头加快延伸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57家,其中,国家级5家、自治区级85家(居全区第二位)、市级167家。147家与农牧民建立了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紧密型利益联结比例达到57.2%。累计注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5631家;认定家庭农牧场1590个,认定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42个(自治区级22个,市级20个),共联结145家龙头企业、252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74个家庭农牧场及生产性服务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经营。五原县获批创建第一批自治区现代农牧业产业园。我市鼓励农牧加工企业进行农牧产品精深加工,适应和引领高端消费群体,充分挖掘农牧产品增值空间。成立于2009年的美洋洋公司从肉羊养殖起步,经营范围拓展至屠宰加工、冷鲜冷冻肉食品、调理类食品、生物制品及其它休闲食品的生产与销售、农畜产品冷链物流加工配送、互联网服务、畜产品研究开发,形成了生鲜、冷冻、熟食、速食等多个产品形态,并以社区专卖店为载体,创新了家庭厨房、社区厨房和种养厨房三级厨房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社区家庭免费配送、现场制作互动体验、草原食材私人定制、速食鲜品上门服务、食材制作免费指导、冻品鲜品免费储存等多种增值服务和营销体验。聚科技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我市把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安全作出贡献”指示精神的重大实践,围绕本地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和引进建设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农高区内现建成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2个博士科研工作站,2个自治区工程中心,18个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个国家级和4个自治区级星创天地。为实现绿色有机农产品输出的全域化,我市认真开展了“四控两化一整治”行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项目。同时,与杨凌管委会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战略协议,与中科院、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全方位合作,助推农高区建设;与中国农大合作共建河套灌区研究院,与江南大学合作共建江南大学技术转移分中心,并建成8500平方米的CNAS国家级标准化实验室。促融合发挥旅游业整合能力利用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外资、民资投入到贫困村的旅游扶贫项目建设中,包装了一大批扶贫效益佳、带动性强的旅游扶贫项目。建成了临河区富强、酒庄、民主,五原县联星,杭锦后旗民建等一大批美丽村庄,培育了鲜农、中泰、巴美、啸天、八里桥、浩彤、锄禾、金榕、四季青、思拜恩草莓庄园等休闲观光产业园区,开发了赏万亩葵海、看风吹麦浪等农事体验活动,重点挖掘杀猪菜、猪肉勾鸡、河套硬四盘、烤全羊、全鱼宴等传统农村菜系菜品和民族特色餐饮,建成了近200家乡村牧家旅游点,突出“农、土、俗”,强化“新、奇、特”,乡村旅游品质档次不断提升。磴口县坚持生态治理、产业振兴和民生改善相结合,推进沙产业园区、沙生植物园和光伏特色小镇“三位一体”建设,形成了仁创科技1500亩“沙漠治理+水稻+经济林+特色养殖”、昌盛日电3500亩“沙漠治理+光伏+设施农业”、神州光伏7000亩“沙漠治理+光伏+沙生植物”等模式,构建了以沙漠水稻、有机奶、葡萄酒、肉苁蓉等为主的种、养、加一体化扶贫产业链,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乌拉特中旗牧人之家和温根塔拉获批内蒙古首批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五原县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在国家旅游局组织开展的“千千万万”品牌评选活动中,温根塔拉草原旅游区等6家企业被授予“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称号;温根塔拉草原旅游接待区、牧人之家、驼铃驿站、巴音宝勒格度假村、和睦日文化苑的负责人被授予“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
“小生产”连上产业振兴“大市场”.jpg
“小生产”连上产业振兴“大市场”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