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姚常明
花小钱办大事,小部门大服务姚常明担任残疾人工作者7年以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创新举措,真抓实干,在当地构建起了残疾人康复、就业创业和产业扶贫的新架构,成为了助推残疾人脱贫致富达小康的追梦人。三年筹建5个康复机构,实现康复机构从无到有。党的十九大提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的要求。为了当地残疾人及时享有康复服务,满足“家门口”做康复的愿望,从奈曼旗的实际出发,他提出了“依托社会力量办机构、依托定点机构搞康复”的设想。为此,他多次登门拜访社会爱心人士和民营医疗机构负责人,谈想法,求合作,不知吃了多少闭门羹,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说服下,一家家民营综合性康复机构开始筹建、逐渐发展、渐渐壮大起来,已形成了康复服务网络健全、辐射带动大幅增强、服务质量大幅提高的良好局面。其中,奈曼旗第一家康复机构已经发展成为内蒙古旗县一流的医、养、康为一体的综合性定点机构,年康复训练300多人次。目前,该旗各类康复机构拥有高标准康复训练场地1.5万平方米,拥有专业康复团队6个,专业康复师、技师43名,为4000余名残疾人、残疾儿童免费提供康复医疗、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精准康复服务。两年建成“1个中心、4个基地、4个车间”,残疾人就业率大幅提升。京蒙扶贫协作一经提出,他主动作为,经过走访调研、讨论研讨,根据残疾人就业渠道少,就业质量不高,基础不稳等现实问题,明确了“以残疾人服务中心为辐射带动、以残疾人扶贫就业车间、基地建设为抓手,着力搭建残疾人扶贫就业创业新架构”的总体思路,开发适合残疾人具有创新性、易上手、高收入的就业工种和岗位,残疾人实现多渠道、宽领域、高质量就业。按照这一思路,他主动对接,利用京蒙协作残疾人扶贫专项资金325万元,建立奈曼旗贫困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中心,延伸建成4个残疾人就业扶贫车间、3个残疾人就业基地和1个残疾人职业康复站,打造贫困残疾人就业、培训、康复“综合体”。2019年以来,直接安置贫困残疾人就业45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241人,实现增收179万元以上。居家助残,安置一个人温暖两个家。多年的基层残疾人工作让姚常明感到,扶贫最难的是“留守老人”、鳏寡孤独、“五保”及老残一体的家庭,他们的生活和身体条件极差,急需居家日间照护服务,急需改善生活质量和品质,渴望拥有一份尊严的生活。为此,2019年6月份,他按照“先试点、后推广,逐步铺开,全面深化”的工作思路提出实施居家助残服务扶贫项目,以“留守老人”、鳏寡孤独、“五保”及老残一体等为项目服务对象,以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为项目服务团队成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集中开展了居家助残服务。2020年以来,项目服务队员累计400名以上,增收150万元以上,先后为450多户项目服务对象免费提供菜单式、个性化、精准化居家助残日间照护等服务,实现了“家门口”灵活就业和高质量脱贫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