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栋镇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九大后,我镇将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更作为全镇的重点工作。自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一、脱贫攻坚总体情况(一)基本情况。鄂尔栋镇位于兴和县中西部,镇域面积449.7平方公里,共21个行政村,161个自然村,全镇户籍人口14551户32082人,常住人口4457户8992人。耕地面积14万亩,其中水浇地2.8万亩。(二)减贫成效。截止2020年,全镇有建档立卡户1177户2703人,已全部实现顺利脱贫,12个贫困村现已全部退出,其中2016年退出3个(木栋、旧营、皂火口),2017年退出1个(海窝),2018年退出4个(十五号、头号、三瑞里、店子)2019年退出4个(南库联、四铺、四十号、四十八号)。71户162名脱贫不稳定户,66户124名边缘易致贫户全部解除风险,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三)评估验收。按照脱贫计划,我镇顺利迎接了自治区第三方评估验收,国家脱贫攻坚普查、自治区成效考核等各类检查验收,反映良好,基本实现了“人脱贫、村退出”的目标。二、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情况(一)聚合力,发挥作用。一是市派驻督导组4人对我镇脱贫攻坚工作进行日常监管和督导,对干部作风建设、脱贫政策落实、帮扶成效的落实起到推动作用。二是全镇13名党政领导对21个村委会进行结对包联,对各村委会的脱贫攻坚工作起到指导和监督作用。三是派驻21名驻村第一书记和72名驻村工作队员,充实到各村党支部中,切实承担起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与“两委”班子成员共同推进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实,村集体经济的谋划发展,致富带头人的挖掘,后备干部的挖掘培养。四是联合2个自治区级帮扶单位和16个县级帮扶单位,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一收入”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五是选派390名帮扶责任人一对一结对帮扶,实现帮扶队伍向扶贫一线下沉,与结对贫困户开展“八个一”活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赢得广大群众广泛好评。六是89名“村两委”干部扎根基层,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切实扛起打赢脱贫攻坚直接责任人责任,严格落实各项扶贫措施助力顺利脱贫。(二)重部署,明确思路。一是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思想理论的学习,及时研究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六年七次座谈会上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脱贫攻坚的核心思想和精神,按照相关内容进行政策的贯彻落实。二是利用党委会议、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脱贫攻坚推进会等,研究部署脱贫攻坚相关工作,传达学习相关政策理论,对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进行讨论,其实做到月月研究扶贫工作。三是逐级签订军令状和承诺书,形成了“镇、村两级书记直接抓、行业部门合力扶、帮扶单位定点帮、驻村干部和帮扶干部结对包”的脱贫攻坚领导格局。2020年对剩余未脱贫户进行挂图作战,进一步明确要求、分类推进、精准施策,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落实体系,确保全镇脱贫攻坚任务推进落实。四是加强组织培训,切实提高政策执行力。对“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不定期进行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培训,共同学懂弄通相关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具体落实,切实提高基层干部的政策理解力和执行力。(三)抓遍访,解决问题。按照“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总体工作要求,党委书记、党政班子成员、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切实承担起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切实落实遍访工作,每年完成对全镇建档立卡户的遍访,深入贫困户家定期回访,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遍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加以解决,通过遍访、解决、回头看的模式,抓好遍访和问题解决落实。三、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情况(一)全面推进饮水安全保障政策。2018年开始,对我镇21个行政村161个自然村进行饮水安全排查和鉴定,联合兴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21个村委会供水点进行水质鉴定。对全镇各村委会存在季节性缺水、水质不达标、水量不够、村内饮水管道、集中供水点井房、水泵维修等问题,结合脱贫攻坚饮水安全项目进行实施。2019年共计投入资金161万元,实施项目6个;2020年投入资金70.52万元,实施项目5个。通过实施安全饮水项目工程,彻底解决了161个自然村水量不足、水质不达标的问题,全镇农村饮水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二)全面推进住房安全保障政策。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镇陆续对所有常住户住房进行精准摸底,危房改造,2016-2020年共进行危房改造2312户,四类人员1542户,非四类770户。其中2016年:四类307户;2017年:四类270户;2018年:四类547户、非四类400户;2019年:四类379户、非四类320户;2020年:四类39户、非四类50户。同时,按照市县相关要求,加快推进旧房拆除工作,取得了“危房歼灭战”的全面胜利,切实保障了群众的住房安全。(三)全面推进产业扶贫政策。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镇本着激发建档立卡户自身发展动力,大力支持鼓励建档立卡户发展产业的原则,按照各年度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产业补贴实施方案,发放到人到户产业发展补贴。2017-2020年共计投入“菜单式”产业扶贫资金1865.6465万元,收益人口达3539户。其中,2017年为920户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共计补贴369.4333万元的产业项目发展资金,总种植面积达17460亩;养殖业总数8621只(头),其中购牛331头;统一购驴101头;羊738只;猪181头;鸡6559只;建设棚圈1122平米;购买小四轮33辆,其他农机具29台。2018年全镇“菜单式”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931户2202人,补贴391.1332万元,统一购牛386头,购驴17头,种植面积3112亩。2019年对844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点餐式”补贴,共计发放补贴495.68万元,共计补贴种植面积4656亩,购牛300头,猪58口,羊478只,建设圈舍202户,购买农机具60台。2020年对844户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点餐式”补贴,共计发放资金609.4万余元。购牛178头,购驴2头,购羊746只,养猪79头,养鸡5363只,购买农机具198台,建设棚圈9078.4平方米,种植面积达4728亩。现全镇耕地面积14万亩,其中水浇地2.8万亩,主导产业种植业以马铃薯、蔬菜、杂粮杂豆为主。养殖业以肉牛、肉羊、肉驴为主,共有牛5126头,羊18476只,驴937头,土地流转了6万亩。同时,我镇积极探索拓展产业路径,引进和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就近就业增收。华卓养殖有限公司建设面积达1000平方米左右,规模存栏基础种猪5000头,预计年出栏8万头商品猪。普育养殖有限公司建筑总面积4万平方米,养殖二元母猪5000头,祖代猪1000头,预计年出栏育肥猪9.8万头,东亦达公司流转土地3044亩,存栏1000头良种种驴。长顺农牧业合作社、农胜农业合作社、北京绿山谷芽菜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订单农业,可帮助全镇农户销售粮食达100吨左右,通过发展易地搬迁后续产业,“母羊银行”项目可实现村民代养基础母羊300余只。切实推动我镇产业发展,为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奠定了基础。(四)全面推进健康扶贫政策。我镇积极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对贫困人口提供“先诊疗、后付费”服务,住院“一站式”报销便民服务。对已认定的慢性病患者且符合配送药品条件的免费配送药品,对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建设,及时配备设备及人员。2016年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1200人,常住人口参保率达到99%以上。2017年为2059名贫困人口进行了体检,确诊慢性病患者614人,并全部签约了家庭医生,为490名符合送药的患病者提供“送医送药”服务。2018年对2302名建档立卡人口进行合作医疗保险补贴并购买大病保险。2019年严格落实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免押金和“一站式”报销服务,为467名已认定的慢性病患者且符合配送药品条件的免费配送药品。2020年对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意外伤害、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贴资金已全部补贴到位,实现常见病、慢性病能够在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获得及时诊治;经医疗机构部门认定,全镇共符合慢性病送医送药的贫困人口456人,已全部落实了送医送药服务,保障了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镇21个村委会全部建起了村卫生室,设施设备、人员配备和药物管理全部达标。(五)全面推进教育扶贫政策。严格落实国家、自治区、市、县普惠性教育政策,及时兑现各类教育扶贫补贴。自2017年以来,全镇共为建档立卡家庭学生779人次发放贫困学生精准扶贫资金、贫困大学生资助金、“泛海计划”助学金等各类扶贫资金403.177万元,全镇不存在因贫辍学适龄儿童。2017年实施扶贫“雨露计划”、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住宿费,为212名符合条件的一年级至大学的贫困学生发放教育补助138.582万元。2018年在教育扶贫方面。发放教育补助114.6万元对234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各阶段贫困学生实施特殊的扶助政策,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不因贫穷而导致孩子辍学、失学。2019年共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64人,发放教育资助金90.3525万元。2020通过教育扶贫,对全镇169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贫困学生发放教育补贴59.6425万元。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有子女上学的均实现教育保障,不存在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六)全面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为切实做好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保障工作,统筹推进易地移民搬迁工程,自2016年以来全镇通过易地移民搬迁项目,建设4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共计239户492人。2016年建设木栋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安置104户;建设旧营东号集中安置点,安置易地搬迁21户;建设九十二号易地搬迁安置点,安置搬迁户32户;2017年建设庆云集中安置点,安置搬迁户62户。通过自主搬迁贫困户5户,其中南库联1户,十五号4户;2018年四十号小王夭自主搬迁15户,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七)全面推进就业扶贫政策。脱贫攻坚以来,我镇联系龙头企业、合作社优先吸纳农村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鼓励有劳动能力的人才自主创业,优先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担任公益性岗位,利用扶贫车间带动就业。2017-2020年共计聘用公益岗位1195人,其中护林员200人,保洁员995人。2017年聘用建档立卡人员142人担任保洁员,就地解决就业实现稳定脱贫;2018年结合公益林管护工作,聘用49名建档立卡人员担任护林员,聘用142名建档立卡人员担任县级保洁员,109人担任京蒙保洁员;2019年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采取公益岗位就业安置模式,激发建档立卡户自身动力,全镇安置保洁员301人护林员87;2020年安置公益性岗位365名,保洁员301名(县级保洁员25人,项目库保洁员25人,京蒙保洁员109人,1181保洁员142人),公益林管护员64名。(八)全面推进金融扶贫政策。为进一步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金融支持力度,严格贯彻落实《兴和县扶贫小额信贷管理办法》、《兴和县金融扶贫小额信贷风险防范预案》。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符合扶贫小额贷款条件的贫困户563户,具有贷款意愿的约295户,目前已有15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申请到了扶贫小额贷款,共发放贷款577万元,主要用于贫困户在种植业、养殖业及发展生产方面的资金支持,解决发展缺少资金的后顾之忧。(九)全面推进社会综合保障政策。按照“应纳尽纳、应保尽保”的原则,对全镇现有贫困人口中符合条件的老年人、重度残疾人、因病致贫以及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纳入了低保范围,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截止2020年,我镇累计纳入低保户3558户5584人,五保户406人,高龄老人8060人,残疾人865人。2016年农村低保实现动态管理,全镇享受低保、扩面、直补人口达到4868人,五保供养312人。2017年我镇将117名建档立卡对象纳入农村低保,560名建档立卡对象纳入现金直补。2018年切实发挥社会保障兜底方面,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共有社会保障兜底贫困对象450户922人。2019年建立健全老年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关爱服务体系,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居民基础养老金、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继续调高全镇7135名60岁以上老人领取了基本养老津贴,925名80岁以上老人领取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农村低保实现动态管理,全镇享受低保人口达到5598人,五保供养393人,保障标准逐年提高。2020年坚持“应纳尽纳、应保尽保”的原则,对建档立卡人口中符合条件的老年人、重度残疾人、困病致贫以及无劳动能力的3558户5584人全部纳入了低保范围,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对符合五保要求的实行应纳尽纳,目前全镇共有五保户406人,其中集中供养13人,分散供养393人。对865名自理能力丧失和半丧失人员发放护理补贴。为16至60周岁贫困人口符合基本养老保险代缴条件的每人每年缴纳了100元养老保险金。通过社会保障政策,确保了贫困户“兜得住,能脱贫”,全镇综合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十)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进一步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实施道路硬化项目、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村内道路、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在全镇行政村之间及大分部自然村修建了水泥路或沥青油路。建有镇卫生院,各行政村建有卫生室,并按照标准配齐了相关医疗设施和工作人员,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的诊疗目标,切实满足了广大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要。各行政村都建设了便民超市,切实解决了群众采购难的问题,极大保障广大群众的生活便利。各行政村的广播电视户户通、无线数据覆盖工程、通讯和4G网络实现了全覆盖。(十一)全面推进“智志双扶”建设。严格贯彻落实《兴和县2019年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工作实施方案》,围绕“勤劳致富光荣、懒惰致贫可耻”主题,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019年举办文化送戏下乡、基层宣讲活动30余场;开展励志电影进贫困村活动、建设励志超市、农村草原书屋,培养选送致富带头人发挥带动作用。推选全国扶贫日“脱贫之星”表彰贫困户3户,在全镇营造勤劳脱贫致富的浓厚氛围。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补齐“精神短板”,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夯实了思想基础、凝聚了精神力量,提高了群众满意度,得到了广大基层群众的认可。(十二)全面推进村集体经济建设。通过资产租赁型、劳务协议型、京蒙帮扶型、“三资”盘活型、资金托管型、生产经营型和单位帮扶型、光伏带动型八种发展模式,大力发展21个村委会集体经济,按照集体经济收入分配原则,实施村级小型公益设施建设,安置公益岗位,带动村委会良性发展。2019年我镇村委会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2020年村集体经济达到10万元以上占比57%。四、亮点工作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镇紧紧把握“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在狠抓责任政策工作落实的同时,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助力推进脱贫攻坚任务的如期实现。(一)抓党建,促脱贫。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凝聚基层党员干部,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齐班子成员,培养后备干部,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示范作用,将脱贫攻坚各项政策落细落实。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切实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推动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融合。(二)抓宣传,促脱贫。利用村委会广播大喇叭,户内唱戏机小喇叭,实现“大喇叭+小喇叭”相结合的宣传方式,不定时播放《扶贫路上你我同行,一个都不能少》等相关的脱贫攻坚的宣传资料,将各项扶贫政策编制成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段”,进行表演宣传,实现扶贫政策的入心入脑。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感恩党、感恩政策,铭恩奋进、永跟党走。(三)抓帮扶,促脱贫。县级包联领导、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帮扶单位负责人入村入户开展“八个一帮扶活动。”开展扶贫政策宣传、开展认可度测评、开展卫生清理行动、参加一次生产劳动、举行一次调查培训、核对一次扶贫档案、办理一件好事实事、献上一份节日爱心。通过帮扶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重要作用。(四)抓分类,促脱贫。利用7+7+7新模式因人施策,持续帮扶,实现顺利脱贫、稳定脱贫。七种主要帮扶措施:一是把因病致贫的人口管起来。对全镇因病致贫的贫困户,通过健康扶贫政策实现全覆盖,切实落实“一站式”报销政策,对符合送医送药政策的患者实现应送尽送。二是把因学致贫的学生助起来。对建档立卡户中因学致贫的学生进行核实上报,及时兑现相应的教育补贴,实行送教上门,真正实现扶贫先扶智。三是把因残致贫的人口扶起来。对因残致贫的进行残疾鉴定,及时帮助办理残证落实残疾补贴。通过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两项将因残致贫的帮扶起来。四是把因缺资金的人群贷起来。对符合金融条件、有贷款意愿的,进行金融政策宣传。通过落实金融贷款政策,为缺资金无法发展的人群提供资金支持带动发展。五是把因交通条件不便的人群移起来。对生态环境薄弱的人群,通过易地搬迁项目进行移民安置,帮助解决生态薄弱的问题。六是把因危房问题的人群改起来。通过狠抓住房保障工程,彻底解决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对居住危房的常住户全部列入危房改造计划,实现全覆盖,帮助四类人群解决住危房问题,实现住房安全。七是把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扶起来。对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户,进行扶贫先扶志,扶贫要与扶志相结合,物质扶贫要与精神扶贫相结合,精准扶贫要带动发挥贫困户的主体作用,引导其自立自强、自我发展。七种发展措施:针对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人群,采取的七种主要发展措施。一是“菜单式”产业扶贫。针对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采取自愿原则,宜种则种宜养则养,进行产业发展。二是公益岗位就业扶贫。将贫困户聘用为保洁员,通过公益岗位带动贫困户实现就业,稳定增收。三是合作社带动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农胜农业合作社”,以“党支部+龙头企业+精准扶贫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四是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利用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拓宽销路、吸纳就业带动发展。五是订单经营稳步增收。通过签订订单合同,公司提供种植良种村民进行种植公司回收的模式,进行订单经营。六是村集体经济盘活发展。通过资产租赁型、劳务协议型、京蒙帮扶型、“三资”盘活型、资金托管型、生产经营型和单位帮扶型、光伏带动型八种发展模式,带动村集体金发展。七是京蒙帮扶协助发展。通过与北京市延庆区结对帮扶,利用京蒙资金提供公益性岗位,发展扶贫产业项目,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培训贫困户等形式带动发展。七种模式巩固脱贫成果:一是严格落实“四不摘”政策。通过落实“四不摘”政策确保扶贫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不断巩固脱贫成果。二是优化产业扶贫,提供“造血式”帮扶。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发展意愿,宜农则农,宜养则养,鼓励支持发展养殖大户,合理规划发展庭院经济,帮助引进相关企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带动稳定发展。三是提供就业巩固脱贫。继续提供保洁员、护林员、安全巡护员等公益岗位,通过农业合作社优先就业通道,扶贫车间带动就业,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就业,持续发展。四是技能培训提升能力。通过就业、产业指导员培训等方式,让每一户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提升自身发展能力,为巩固脱贫成效奠定基础。五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发挥带动作用。通过资产租赁型、劳务协议型、京蒙帮扶型、“三资”盘活型、单位帮扶型五种发展模式,实现了“村村有项目”的集体经济发展局面,在全镇21个村委会村集体经济全部达到5万元的基础上,向集体经济10万元的目标发起总攻,助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六是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机制。利用现有粮油加工厂、恒温库、扶贫车间,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谋求合作,签订协议,通过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巩固脱贫成果。加大对电商发展的扶持力度,利用电商销售特色农产品实现增收。七是筑牢防贫保最后防线。通过参加防贫保对收入骤减支出骤增、收入无法保障等情况进行保险兜底,巩固脱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