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脱贫攻坚以来,人社局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和县委、政府的领导下,立足岗位职责,充分发挥行业扶贫部门作用,组建派驻了驻村工作队,不断强化帮扶责任人工作队伍建设,立足技能培训、就业援助、职业介绍等措施,切实有效开展了就业扶贫、社保扶贫工作。现将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局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成立工作机构,强化人力保障扶贫以来,人社局按照县委政府要求,成立了人社系统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选优派强驻村工作队员和帮扶责任人,选派一名年轻干部担任驻村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选派6名年轻股级干部和1名副局长担任驻村工作队员;选派单位其他科级领导及干部担任帮扶责任人。为了做好驻村帮扶工作,明确要求驻村工作人员与本单位工作脱钩,并积极兑现交通补贴等各项政策,积极组织帮扶责任人学习帮扶政策并开展入户帮扶。为有效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制定政策措施,指导扶贫工作为了做好人社扶贫工作,助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制定出台了《兴和县就业扶贫实施方案》《兴和县就业扶贫2018-2020三年计划》《兴和县鼓励贫困劳动者就业创业实施意见》《兴和县就业扶贫培训实施方案》《兴和县农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针对贫困劳动力就业奖补、技能培训等脱贫攻坚重点项目以及创业担保贷款、职业介绍等重点工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重点研究和部署。明确规范各扶贫项目的实施和管理,确保各项就业扶贫政策发挥倍增效应,真正惠及到全县广大贫困劳动者。三、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根据全县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需求情况,为了不断提高其就业技能水平,促进其实现稳定脱贫。我局在县、乡、村劳动保障机构建立了技能培训动态受理平台,对全县有培训愿望的贫困劳动力进行就业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农村电商、保洁、畜禽养殖等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内容涉及其创业过程中的项目选择、资金筹措、经营管理、风险评估等全部过程。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累计对全县2851名贫困劳动者进行了就业技能培训;对59名贫困人员进行了创业培训,确保有培训愿望的贫困劳动者“应训尽训”。四、拓宽就业渠道,促进转移就业通过发挥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等机构的叠加作用,建立了全县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我县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保就业、稳就业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强化与北京延庆区、乌兰察布市天宇人力资源公司等区内外机构的联系,先后举办招聘会、就业扶贫日活动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10多场次,为贫困劳动力等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10000多个,促进4533名贫困劳动者实现就近就地就业,884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外出转移就业,其中在北京地区实现稳定就业151人,442名应往届毕业生实现就业。五、建设扶贫车间,促进就近就业为了让贫困劳动者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兴和县积极借鉴化德县服装加工扶贫车间运营经验,利用乡镇闲置场地,采取政府提供场地、设备等资源,第三方运营管理的模式,大力创建扶贫车间,为贫困劳动者实现“家门口”就业提供机会。经过不断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服装加工为主、手工艺品制作、花卉种植等多种业态的扶贫车间,实现了就业增收和居家照看的双重目的。目前,兴和县共在各乡镇创建了扶贫车间9个,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40多人。六、开发公益岗位,实施就业援助重点针对全县“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且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我县积极开发农村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对其实施就业援助,优先进行就业安置。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全县共开发农村保洁员扶贫公益性岗位2170个。同时强化岗位管理,制定出台了《兴和县农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办法》,从岗位设置、人员聘用、岗位待遇、监督管理等方面制定了规定,全县扶贫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得以进一步规范,确保公益性岗位因需设岗、人岗相适,切实发挥应有作用,并做到“岗位情况清、在岗人员清、工作时长清、补贴情况清”。七、实施就业奖补,激发内生动力为了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实现稳定长效脱贫。兴和县全面贯彻落实《兴和县鼓励贫困劳动者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鼓励贫困人员就业创业。一是给予就业奖励。对贫困劳动者在省内实现就业的(含县内灵活就业)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务工奖励;对到省外实现稳定就业的,给予每人每月500元的稳定就业奖励。二是给予交通补贴。对贫困劳动者在县外实现稳定就业的给予200-500元的交通补贴。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全县共计为450名贫困劳动者发放就业奖补资金90万元。八、落实养老保险代缴,助力脱贫攻坚2017年开始,我局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认真审核扶贫代缴对象,确定应代缴人员名单后录入信息系统及时协调财政,提前将代缴资金拨付到位。全县应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2017年7045人,2018年6168人,2019年3207人,2020年7933人,代缴保费243.5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