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和县卫生健康委员会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自2015年实施医疗健康精准扶贫工程以来,县卫健委按照县委、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要求,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工作,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举措,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力为贫困人口脱贫提供健康保障。现对卫健委脱贫攻坚六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一、主要政策措施及工作开展情况(一)2015年,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2015-2020卫生对口支援与技术协作协议》,借助新一轮京蒙对口支援合作平台,在京蒙两地多次进行专题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在北京市对口支援合作办、北京市卫计委及乌兰察布市卫计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兴和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研究确立了兴和县医疗健康扶贫试点工程项目,成立了兴和县医疗健康扶贫试点工程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医疗健康扶贫试点工程实施方案》。医疗健康扶贫项目通过摸底详查、体检筛查、会诊治疗、政策救助、搭建平台、数据管理、结对共建等多项扶贫政策及手段,圆满完成了医疗扶贫工程的第一阶段任务。主要是完成了4150名贫困群众的健康体检,筛查出185名重症阳性体征患者,会诊明确了87名因病致贫患者的治疗方向。由北京三家三甲医院的知名医生为3名急需治疗的患者实施了手术且圆满成功;通过签订“一对一”帮扶协议,建立了兴和县基层医疗机构与北京市西城区各社区中心的长效帮扶机制。利用“互联网+医疗”为兴和县各医疗卫生机构与北京各大医院搭建远程会诊系统;同时搭建了“兴和县医疗健康精准扶贫云平台”,可实现贫困人口健康状态动态管理和数据统计,且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实现了信息共享。(二)2016年,按照《乌兰察布市医疗健康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和《兴和县医疗健康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制定了《兴和县医疗健康精准扶贫工程健康体检和疾病筛查工作实施方案》,遵循“精准人群、精准筛查、精准诊断、精准干预、精准治疗、精准康复”的基本原则,在北京市支援合作办、北京市卫计委的合作与帮助下,充分利用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的优质医疗资源,全面开展健康体检和疾病筛查活动,实现医疗健康精准扶贫的具体化,让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得到及时精准体检、诊断、治疗,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避免疾病发生,为全县创造良好的健康生活环境。从2016年9月开始,利用4个月时间,在全县开展了“惠民健康行”活动,全县共体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704人,体检筛查出疾病患者3808人,其中体检筛查出高血压1469人,糖尿病424人,冠心病292人,满阻肺278人,恶性肿瘤33人,脑卒中247人,重型精神病78人,结核病25人,肝炎9人,其他法定传染病44人,血液病4人,其他病种907人。制定出台了贫困人口住院实行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服务制度,为贫困患者开设绿色通道,确保贫困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救治,切实解决了贫困人口看不起病的问题。(三)2017年,紧紧围绕“三个一批”总体要求,通过分类救治、慢病管理、大病兜底等多种政策及形式,以消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为总体目标,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患病人群全面推行“四服务、八保障”医疗扶贫模式。1.为把健康扶贫工作抓稳、抓实,我县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发改、财政、卫计、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医疗健康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先后出台印发了《兴和县医疗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兴和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一站式”报销便民服务实施方案》、《兴和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和特慢病患者就医报销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医疗健康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2.为扎实做好健康扶贫工作,根据乌兰察布市卫计委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成立兴和县卫计局医疗健康精准扶贫办公室,统筹推进各项扶贫工作。3.为使大病贫困患者及时得到救助治疗,我县通过整合卫计、民政、扶贫、医保、中国人寿保险等多个部门,在县级医疗机构实行“先诊疗、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县域内无需缴纳住院押金便可住院治疗,待出院时,贫困患者在县级医院“一站式”结算窗口只需支付5%医疗费用,剩余的95%的医疗费用由各项政策予以保障补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商业救助保险、民政医疗救助、民政大病慈善医疗救助、医疗保障基金兜底)。4.针对县域外看病就医贫困患者,我县在民生服务大厅设置了“一站式”结算服务窗口,贫困患者携带相关资料直接进行结算,所报销费用一次性结算到贫困患者账户。5.九种大病(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终末期肾病、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实行集中救治,2017年全县患九种大病人数38人,已经救治37人,救治率达97%。6.我县制定出台《兴和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慢性病送医送药服务工作方案》,推行特慢病上门送医送药服务,由家庭医生团队结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特慢病患者的实际用药情况,科学确定用药品种、数量,通过用药“点餐式”服务模式为患者每月提供上门送药一次、作计划随访一次。所配送的药品由卫计局按照“村计划,乡汇总,县采购”的工作要求,统一在药采平台上进行采购。患者只需支付医药费用的5%,其余95%的费用由政府扶贫政策保障。2017年我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慢病患者3872人,已为贫困人口慢病患者2877人送医送药7次,送药覆盖率达74%。(四)2018年,本着“谨慎摸索、敢于创新”态度,以消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为总体目标,以“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为统领,围绕乌兰察布市“精准筛查、靶向治疗、慢病管理、大病兜底”扶贫政策,通过提升健康意识、加强疾病管理、提高诊治水平“三大步骤”成功推出兴和县“四服务、八保障”健康扶贫模式,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患病人群实施精准帮扶,有效减少和消除兴和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状况,在打赢全县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中军之力”的作用。1.县卫计局牢牢树立起履行好健康扶贫牵头单位职能职责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牵头、协调、推动、落实作用,多次召开会议,把健康扶贫工作内容列为头号工程,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调整了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成立7个督导检查小组,负责包扶全县9个乡镇14所乡镇卫生院健康扶贫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考核等内容,并从分管工作涉及到健康扶贫内容的角度,加大了医政、基层、健康教育、疾控、妇幼等科室和专业的健康扶贫工作力度,夯实了全面抓健康扶贫的基础。2.积极落实大病集中救治“四定两加强”政策(定点医院、定诊疗方案、定收费标准、定报销比例,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加强责任落实),为我县贫困人口患有14种大病患者(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终末期肾病、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宫颈癌、乳腺癌、肺癌、尘肺病、儿童肿瘤)开展集中救治,2018年全县患14种大病人数110人,已经救治107人,救治率97%。重病救治174人,救治率达100%。3.组成以县、乡、村三级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签约服务第一责任人为乡村医生,与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组成团队,县级医院各专业医生作为签约团队的技术和业务支撑,为签约群众提供就医指导,建立起了一条群众信任、指导有效、就医便捷的通道,贫困人口的签约率达到100%。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提供基本服务或个性化服务签约服务包,根据所签服务包的项目,家庭医生团队为患者提供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级诊疗服务、双向转诊等多项服务内容。针对特慢病患者,我县推行特慢病上门送医送药服务,符合门诊特慢病病种的患者,实行申报认定制。贫困患者通过县医保局认定后,经过信息系统标识,结合实际用药情况,以科学用药品种、数量为服务标准,为特慢病患者提供“点餐式”服务模式每月提供上门送药一次、作计划随访一次。所配送的药品由卫计局按照“村计划,乡汇总,县采购”的工作要求,统一在药采平台上进行采购。患者只需支付医药费用的10%,其余90%的费用由政府扶贫政策保障。4.严格按照《关于印发<乌兰察布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管理办法(试行)>的紧急通知》(乌政发[2018]66号)文件精神,推进我县健康扶贫工作,建立门诊统筹制度,加强家庭医生签约履约的约束力,严格对医院的管理,修改住院生活补贴制度,调整了报销比例。在破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实施健康扶贫的谋划和设计上,打出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医疗保障救助基金的健康扶贫四重“组合拳”,切实织密了医疗保障网。在县级医疗机构实行“先诊疗、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县域内无需缴纳住院押金便可住院治疗,待出院时,贫困患者在县级医院“一站式”结算窗口只需支付10%医疗费用,剩余的90%的医疗费用由各项政策予以保障补偿。针对县域外看病就医贫困患者,在民生服务大厅设置了“一站式”结算服务窗口,贫困患者携带相关资料直接进行结算,经各项保障政策报销比例为90%,个人自付10%。5.借助京蒙对口帮扶,努力提升医疗诊疗水平。新一轮京蒙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我县与北京市延庆区成功牵手,通过两地卫计部门详细周密的工作,成功制定出台了以政务交流、部门协作、产业合作、人才互动等多方多维的“携手奔小康·助力赢攻坚”对口帮扶合作协议。2018年,我县已争取到延庆卫计委捐赠的价值300多万元的大型医疗设备和人才培养资金。蒙中医院与延庆中医院的对口支援人才培养计划工作已正式启动,主要通过业务帮带、临床会诊、教学查房、手术示教、病例讨论、带教指导、远程会诊、临床进修等多种形式提高我县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下一步与北京协和医院的远程医疗会诊体系建成后,我县贫困人口看病就医即可实现“足不出县”。6.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建立以县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参保贫困人口签约率达到100%。为贫困人口提供家庭医生签约初级包服务,服务费30元/户/年,由医保基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签约居民共同分担。其中,医保基金分担21元,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分担5元,签约居民分担4元。家庭医生每月上门服务两次。7.2018年1月县政府办印发了《兴和县健康扶贫冬季暖心服务活动工作方案》,我县抽组县乡村三级医技力量和卫计工作者组建了2个健康扶贫医疗队伍,共出动了120余人次力量,深入全县9个乡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健康扶贫冬季暖心义诊活动和健康扶贫政策大宣传活动。5月18日至5月26日,以全县开展精准扶贫政策宣讲和脱贫攻坚工作培训活动为契机,卫计局选派熟悉健康扶贫政策业务骨干加入宣讲团,利用9天时间在全县9个乡镇开展健康扶贫政策及措施宣讲活动。印发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慢性病政策明白卡及致全县广大农牧民一封信3万余份,入户宣讲告知慢性病政策变化,将以普通门诊保障退出慢性病送医送药服务范围的贫困患者用药需求。(五)2019年、2020年,全县紧紧围绕“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全面推行健康扶贫工作,积极推进“清零达标”专项行动,全县健康扶贫工作稳步推进、落地见效。1.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健康扶贫工作落实到位。一是作为健康扶贫工作的牵头单位,做好牵头表率,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以传达精神、学习政策、探索实践、归纳总结为核心内容的扶贫“专题会议”制度。二是卫健委成立了6个排查整改组,分别抽组委机关42人、县医院10人、蒙中医院10人和疾控中心5人,共67人。各排查整改组成员和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又分成64个小组,分别带领乡村医生进行摸底排查,排查对象为全部常住户,排查内容有健康扶贫政策知晓度和满意度、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住院报销、慢病送药小药箱、普通门诊等。排查整改取得良好的效果,卫生院、卫生室按照要求规范建立健康扶贫档案台账;通过对贫困户、一般户采取入户讲解、送温暖等行动,对健康扶贫政策措施基本掌握。2.“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取得成效。一是大病集中救治。积极落实大病集中救治“四定两加强”政策(定点医院、定诊疗方案、定收费标准、定报销比例,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加强责任落实),大病患者561人,已救治559人,未救治2名患者自动放弃治疗(患肺癌的赵苏明和雷震,家庭医生入户核实并留有影像资料,目前由家庭医生进行随访管理)。二是慢病签约管理。我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达到全覆盖,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出诊和转诊、健康教育和政策宣传等服务。贫困慢病患者经医保部门鉴定符合乙类丙类慢病病种后,为其提供送医送药服务,每月提供上门送药一次、随访一次。慢病送医送药费用政府保障90%,贫困患者支付10%。家庭医生签约履约记录严格按照乌兰察布市关于进一步规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服务协议和履约服务的通知要求进行履约服务,送医送药人群每月送药一次随访一次,因病致贫人群每季度随访一次,非因病致贫人群每半年随访一次。三是重病兜底保障。按照《乌兰察布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管理办法(试行)》(乌政发〔2018〕66号)文件精神,构建了“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保障基金”贫困患者就医“五重”保障机制;落实了“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制度。3.保质保量完成“清零达标”任务,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2019年,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卫健委《内蒙古自治区贫困旗县苏木乡镇卫生院及嘎查村卫生室“清零达标”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要求,开展了“清零达标”专项行动。乡镇卫生院“清零达标”完成情况:9所乡镇卫生院中,建筑面积最小650平米,最大1250平米,总面积达8090平米,均已符合“清零达标”标准。9所卫生院置备设备分别是DR6台、X光3台;彩超7台、B超2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9台;心电图机9台;血球计数仪9台;尿沉渣检测仪9台及与诊疗科目相匹配的其它设备。乡镇卫生院药品配备均达到210种左右,药品采购全部经自治区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进行,全部由基本药物与常用低价药品组成,药品储存、使用符合有关规定,基本满足临床用药和健康扶贫用药需求。我县乡镇卫生院应完成“清零达标”任务9所,实际完成9所,乡镇卫生院“清零达标”任务已全部完成。村卫生室完成情况:2019年,参与“清零达标”建设任务的143所村卫生室,截止目前,143所村卫生室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置、药品种类均已达标。4.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情况。一是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对口帮扶工作的安排部署,北京老年医院、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对口帮扶兴和县医院,内蒙古中医医院对口帮扶我县蒙中医院。二是借助政策,狠抓县级医院人才队伍建设。今年上半年,自治区中医医院、北京老年医院、乌兰察布中心医院等多家帮扶医院,累计派出56位医疗、管理专家,入驻我县两所县级医院开展各项帮扶工作;两所医院累计选派业务骨干55人次,赴帮扶医院进修学习。通过半年多的对口帮扶工作,我县两所县级医院在医院管理、专科建设、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提升,为顺利完成脱贫摘帽各项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重点专科建设任务成效凸显,整体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截止2019年7月底,在对口三级医院的全力支援帮扶下,兴和县医院成功建立泌尿外科、血液透析、介入室、胃镜室4个重点专科。目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膀胱镜检查术及活检术、介入手术、经腰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鼻腔内窥镜手术、无痛分娩、产钳助产、无痛胃肠镜、肠镜、空气灌肠整复肠套叠手术、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等多项手术均可独立完成。兴和县蒙中医院肛肠科方面有了长足发展,在医院管理、人才培养、综合服务能力方面有了显著提高。5.京蒙对口帮扶,提升医疗能力水平。一是高度重视,强化领导。2019年,延庆区区卫健委主要领导及主管领导先后5次赴兴和对接帮扶工作,召开联席会征求帮扶协作需求,每月重点督导工作进展情况,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二是有的放矢,助强人才培养。2019年,延庆区区卫健委免费接收兴和县16人挂职交流学习。在全力保障世园会同时,选派4名专业技术人员赴兴和县开展对口支医、带教工作。10月19日,与兴和县卫健委共同举办“兴和县基层医务人员能力提升暨健康扶贫培训班”,245余人参加培训。通过接受进修学习、派出专家带教、举办培训班、师徒传承等活动,为当地培养留得住、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三是输出技术,强化专科帮扶。延庆区卫健委与兴和县医疗机构全面建立帮扶关系,开展组团“院包科室”的方式,深入科室通过培训、坐诊、手术带教等形式拓展受援医疗机构诊疗和医技科目,其中延庆区中医院为兴和县蒙中医院中频治疗、低频治疗、肢体加压、中药热敷、拔罐、红外线照射、中医定向治疗、艾灸、干扰电治疗等12项中医护理适宜技术,1项小针刀治疗技术、1项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技术。延庆区医院骨科为兴和蒙中医院建立远程会诊平台1套,拓展了蒙中医院的服务领域,提升了医院的知名度,引来了呼和浩特的患者接受小针刀治疗。截至目前,接受适宜技术护理治疗患者1500人次,出具远程会诊结果18437份,减少了当地群众外出看病成本,提升了兴和县医疗服务水平。四是持续派出专家坐诊助力诊疗服务。结合两地医疗工作实际,延庆区卫健委采取团队协作方式开展工作。曹其彬主任医师以外科手术支援为主;焦凤林主任医师以针刀技术支援为主,每两周到兴和出诊一次;心血管科和消化、肿瘤科以门诊、带教、查房、会诊为主,每两周出诊一次。外科主任曹其彬发挥腹腔镜微创技术优势开展了多例微创手术。“自从焦凤林主任医师到我院坐诊后,我学习了针刀技术,现在我们骨科已经开展了针刀手术。”兴县蒙中医院骨科的田海豹医师说。截至目前,共派出中医呼吸内科、妇科、骨科、泌尿科等专家15批40人次赴兴和县坐诊、义诊,全面提质诊疗服务。通过开展专家出诊、实施手术、师徒带教等帮扶活动,医疗专家团队共诊疗患者418人次,实施小针刀、白内障等手术57例,师徒带教34人次,切实解决了贫困群众健康问题,精准实现了健康扶贫。五是关怀关爱建档立卡贫困人员。针对兴和县患有白内障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开展“光明扶贫行动”。为更好地开展“光明扶贫行动”,让患者少跑路,区卫健委组织医务人员多次往返两地,为患者进行细致的术前筛查,确保每位患者都能满足手术要求。专门邀请北医三院和延庆区医院组成专家团队操刀,让当地患者不出县就能享受到首都专家的医疗服务;积极协调驻区企业金果园老农(北京)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延庆分公司,充分发挥企业参与扶贫攻坚的积极性,承担了患者手术自费费用、营养配餐补贴、意外伤害等费用。成功为18名建档立卡贫困患白内障人员实施复明手术。8月17日,眼科专家为其中一位任希美老人拆掉纱布,失明两年多的右眼重获光明,他激动地说:“我现在看得特清楚,这得感谢延庆政府,感谢党。”同时,积极协调为重症患者开辟绿色通道。9月份,经兴和县卫健委与区卫健委沟通协调,在市卫健委的帮助及天坛医院大力支持下,针对兴和县店子镇二哈夭村14岁患脑胶质瘤男孩李小强,转诊到天坛医院检查治疗。并开通绿色通道,安排专科主任优先为其检查,为解决语言交流问题,全程安排专人陪护。经过4天门诊检查和专家会诊,由于患者病情严重已不能实施手术,医护人员深感遗憾,但家长十分理解和感激,深深感谢天坛医院及北京所有医疗工作者。6.抓好问题排查整改,补齐工作短板2020年我县重点在中央专项巡视“回头看”、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情况实地踏查、2019年扶贫成效考核、自治区第三方评估以及各地“大排查”中涉及的健康扶贫存在问题进行整改,补齐健康扶贫工作短板。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情况实地踏查反馈的涉及健康扶贫问题3个,具体表现为:协调解决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空编率高、年龄偏大等问题不够有力;有的地方乡镇卫生院硬件建设和人员配备不到位,截止2019年底,自治区有4处800人以上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尚未配置医疗机构,贫困旗县乡镇卫生院仍有376名医护人员的缺口;慢性病服务管理不到位,核查102户家庭成员慢病贫困户中,有32户无慢病卡。我县按照上级相关部门的标准及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开展了相关自查工作。一是及时联系协调县编制委员会,核定编制117个,乡镇卫生院已经占编51个,预留编制22个,需招聘44个,经县招聘领导小组研究决定,面向社会招聘36名医技人员,经笔试、面试、考察、录用等环节,于9月7日完成招聘录用工作。二是我县无800人以上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全县37处易地搬迁安置点均由所属行政村卫生室进行覆盖。三是我县按照自治区卫健委有关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配置标准及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及时完成了调整充实;四是按照市卫健委、医保局转发《关于印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慢性病管理全面排查整改工作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结合在凉城健康扶贫推进会议精神,我县慢性病卡按照要求已经制作完毕,并全部发放到位。二、脱贫攻坚投入情况(一)2015年,贫困人口健康体检4150人,投入资金62万元。2016年,贫困人口健康体检10704人,投入资金160万元。(二)2017年,贫困人口健康体检2313人,投入资金35万元。送医送药总投入192万元。“先诊疗后付费”蒙中医院垫付政府兜底资金11.9万元。(三)2018年,贫困人口健康体检7651人,投入资金122万元。送医送药总投入275.3万元。“先诊疗后付费”县医院垫付50.8万元;蒙中医院垫付106.9万元。(四)2019年,送医送药总投入452.8万元。卫生院、卫生室“清零达标”专项行动投入716万元。“先诊疗后付费”县医院垫付84.4万元;蒙中医院垫付89万元。(五)2020年,送医送药总投入357万元。“先诊疗后付费”县医院垫付118.5万元;蒙中医院垫付110.2万元。三、主要成效(一)兴和县圆满完成“清零达标”任务,有效消除了基层机构和人员“空白点”。近2万患病贫困人口逐人逐病核实核准,大病慢病分类救治,贫困人口整体救治率达99.9%,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的各项任务得到了很好的完成。(二)实现贫困人口看得起病,基本消除“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在县级医疗机构实行“先诊疗、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县域内无需缴纳住院押金便可住院治疗,待出院时,贫困患者在县级医院“一站式”结算窗口只需支付10%医疗费用,剩余的90%的医疗费用由各项政策予以保障补偿。针对县域外看病就医贫困患者,在民生服务大厅设置了“一站式”结算服务窗口,贫困患者携带相关资料直接进行结算,经各项保障政策报销比例为90%,个人自付10%。贫困慢病患者经医保部门鉴定符合乙类丙类慢病病种后,为其提供送医送药服务,每月提供上门送药一次、随访一次。慢病送医送药费用政府保障90%,贫困患者支付10%。(三)京蒙帮扶,携手奔小康。通过京蒙两地双方紧密联系沟通,县卫健系统与北京市延庆区卫健系统建立了对口帮扶协作机制。延庆区卫健委多次到我县开展“送温暖、献爱心”义诊活动和捐赠慰问活动,免费开展贫困人口白内障患者光明行动。通过京蒙对口帮扶,不断提升我县医疗服务能力,为我县贫困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四、基本经验(一)构建了“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保障基金”贫困患者就医“五重”保障机制,报销比例达到90%,切实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彻底斩断“病根”、拔出“穷根”,有效遏制和减少农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二)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县域外“一站式”结算制度,实现了贫困患者医疗报销救助无缝隙、全覆盖,也解决了群众报销难且手续繁琐的问题。(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守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由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组成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和严重精神障碍4类慢病患者为重点服务人群,按照应签尽签、应管尽管原则为群众提供组团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团队定期与签约群众面对面随访,根据群众疾病发展情况,分工协作,持续适时开展健康监测和健康指导。在开展健康指导的同时,家庭医生还适时向群众宣传健康扶贫相关政策,让群众知晓并全面享受相关福利。家庭医生团队已逐渐成为困难群众健康的安全卫士,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