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乌兰察布市 >  新闻报道

兴和县脱贫攻坚工作总报告

2021-09-24 00:00:00 乡村振兴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八年来(2013-2020年),兴和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六年七次跨省区座谈会精神,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超常规举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从2013年的13.02%下降至现在的0),按预期顺利实现脱贫摘帽,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一、基本情况(一)县情概况。兴和县位于自治区中南部、乌兰察布市东南部,区域总面积3518平方公里,全县辖5镇4乡,161个行政村、867个自然村、12个社区。全县总人口33.2万人,其中农村户籍人口27.1万人、农村常住人口7.6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扶贫县,也是国家备案的革命老区和自治区深度贫困县。(二)脱贫攻坚基本情况。自2013年以来,兴和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和全县头号工程,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坚持“五个一批”脱贫路径,认真落实“六个精准”根本要求,全线出击,尽锐出战,精准施策,健全“三个体系”,抓细“三个落实”,推进“十大工程”,高质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特别是在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道加试题,兴和县始终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有力、有序、有效克服了农产品销售、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扶贫车间复工、扶贫项目建设等难题,巩固了瞄准靶心、奋力冲刺的攻坚态势,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脱贫成效得到进一步提升。兴和县始终把“精准”摆在突出位置,严把工作质量关,严格执行现行扶贫标准,规范履行程序,通过动态管理,2013年底,兴和县确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668户35147人,贫困发生率13.02%。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和动态调整,特别是通过2018年、2019年、2020年三年的全力攻坚,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2019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094户20869人,已脱贫8951户20542人,未脱贫143户327人,8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综合贫困发生率为0.12%,自治区聘用的第三方评估组认定兴和县脱贫人口错退率为零,贫困人口漏评率为零,退出认可度达到98%以上。到2020年10月底,全县剩余未脱贫的143户32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6267元增加到2019年的10812元,年均增长9.3%;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563元增加到2019年的9618元,年均增幅31%。2020年,兴和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预计为11295元,预计比2019年增长17%。2019年,兴和县被国务院评为“2018年度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地区,受到国务院激励通报表扬。2020年3月,经自治区第三方评估、自治区政府公示公告,兴和县正式退出国家贫困旗县序列,实现整县脱贫摘帽。2020年6月11日至17日,兴和县代表自治区高质量接受了2019年国家贫困旗县退出抽查验收,中国扶贫杂志社对兴和县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深入报道。2020年8月,兴和县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普查工作。2020年10月1日,央视综合频道《坐着高铁看中国》栏目专题报道了店子镇朱家营第一书记贺龙的驻村故事;10月16日,《人民日报》整版刊登了城关镇二十三号村贫困户郭玉发的脱贫故事《一个贫困户的脱贫账本》。2020年11月21日,兴和县顺利迎接了自治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圆满完成了各项考核验收工作任务。兴和县脱贫攻坚成效,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及各级各类媒体的一致肯定。二、脱贫攻坚伟大成效(一)脱贫攻坚推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也是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脱贫攻坚战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兴和县通过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实施,进一步推进了全县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增长进入了快车道,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6267元增加到2019年的10812元,年均增长9.3%;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563元增加到2019年的9618元,年均增幅31%。2020年,兴和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预计为11295元,预计比2019年增长17%。(二)“两不愁三保障”社会事业明显改善。2013年以来,兴和县委、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众志成城,深入推进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截至2020年10月底,兴和县年度减贫任务是实现剩余未脱贫的143户327人全部脱贫。县剩余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方面已经全部保障,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对象人均纯收入到2020年10月底均已达到4000元以上,可超过2020年度脱贫标准,未脱贫对象全部脱贫退出。一是在教育扶贫事业方面。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入学率自2013年以来一直为100%。到目前,全县没有因贫困原因辍学的适龄儿童。二是在医疗扶贫方面。我县紧紧围绕“三个一批”行动计划,积极落实健康扶贫政策,推行公立医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报销”和“家庭医生”“慢病送药”服务机制,搭建起“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大病保险、医疗救助、重特大病救助和政府兜底”等多重医疗保障机制,贫困户医疗报销叠加比例达到90%。贫困户基本医疗和大病商业补充保险补贴率和家庭医生签约、慢病送医送药服务实现全覆盖。三是在文化体育扶贫方面。目前,全县所有行政村(161个行政村)都建有文化活动室,有文化活动室的行政村比例在2020年达到100%。全县有体育活动场所的行政有88个,有体育活动场所的行政村比例由2013年的32.9%提高到2020年的54.7%。(三)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一是全面推进住房安全保障工程。自2013年以来,我县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335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307户。通过易地移民搬迁项目,累计搬迁安置群众1769户382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37户1746人。建设集中安置点36个,集中安置搬迁户1530户330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645户1512人。已搬迁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享受产业、就业及政策兜底等扶持措施。2020年,投资1382万元,对全县31个集中搬迁安置点实施了基础设施配套和后续产业发展补短板项目,保障了搬迁群众既安居、又乐业。到目前,全县实现住房安全建档立卡户比例由2014年12.25%增长到2020年100%。二是全面推进饮水安全保障工程。近年来,我县在全县161个行政村867个自然村全部开展了安全饮水排查和水质鉴定工作。特别是在2019年,全县投资4992万元,新建饮水工程65处、维修改造59处,安装分户净水机4060套、集中处理净水设备20处,彻底解决了226个自然村水量不足、水质不达标的问题,全县农村饮水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目前,全县实现饮水安全农户比例由2013年的66%增长到2020年的100%。三是全面推进电力保障工作。电力保障是改善农村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也是促进农村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基础。自2013年以来,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实施了农网改造工程。到目前,全县所有行政村都已通生活用电和动力用电,所有自然村全部通生活用电,所有贫困户实现电力保障全覆盖。据统计,全县通生活用电建档立卡贫困户比例和通生产用电行政村比例自2013年以来一直为100%。四是交通事业全面发展。近年来,我县进一步加快实施交通扶贫行动,全力推进贫困地区农村道路建设。到目前,全县9个乡镇全部通沥青路;全县所有建制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50户以上的自然村村内道路全部硬化。全县161个行政村全部通有客运班车。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比例由2013年52%增长到2020年100%;通客运班车行政村比例由2013年63%增长到2020年100%。同时,全县所有行政村街巷全部得到硬化,特别是通往学校、敬老院、卫生院(室)和村委会的街巷和道路优先硬化,确保村民基本出行得到满足。此外,农村大量的机耕路、产业路由原来的土路变为了沥青路或水泥路。据统计,全县机耕路和产业路硬化率达70%,有效解决了贫困村农特产品运销问题。五是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自2013年以来,我县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着力补齐农田水利建设短板,全面助推全县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工作。通过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全县农田灌溉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切实提高了农田抗旱能力,既节约了水资源,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013年全县人均水浇地面积1.23亩,到2020年全县人均水浇地面积达到1.57亩;2013年全县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0.51亩,到2020年人均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52亩。六是通信与信息化程度全面提升。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强对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切实为老百姓提供了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目前,全县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光纤宽带通达,实现了广播电视户户通和4G网络全覆盖。全县通宽带行政村比例由2013年的12.4%达到2020年的100%。特别是2019年和2020年对41个通讯信号差的行政村进行了信号增强技术改造。七是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2018-2020年)实施以来,我县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目标,重点以推进全县161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治理、卫生厕所改造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突出短板,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到2020年,我县90%左右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基本实现了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的行动目标。全县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户比例由2017年的0.97%达到了2020年的30.68%;实现垃圾统一收集转运的行政村比例由2013年的6%达到了2020年的100%。(四)村级治理能力稳步增强。近年来,我县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三年打基础、五年争优先”和打造“最强党支部”标准要求,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为基础,建设“五强”党支部,持续抓好村党支部战斗堡垒和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壮大村“两委”后备干部和党员队伍,继续做实做细各项举措,村级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基层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自2015年以来,我县发展党员指标逐年向基层一线倾斜。2020年全县新发展党员200名,其中新发展农民党员90名,占全县新发展党员总数的45%。村民中党员人数比例由2013年2.97%增长到2020年3.62%。全县161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民自治组织;所有行政村都因地制宜建立了村规民约,党员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带动和表率作用明显增强。二是村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显著提升。自脱贫攻坚以来,我县进一步加强了对村干部队伍的建设。到2020年12月份,全县村“两委”成员中45岁以下人员逐年增加,村“两委”成员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明显提升,村“两委”成员中致富带头人数逐年增加。全县村两委成员中45岁以下人员比例由2013年25.26%增长到2020年32.21%;全县村“两委”成员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数由2013年2.81%增长到2020年3.58%;村“两委”成员中致富带头人数由2016年10%增长到2020年20%。目前,正在进行村“两委”换届工作,换届后我县村“两委”成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结构、致富带头人结构将有进一步提升。三是村集体经济有序发展。自2016年以来,我县坚持因地制宜,拓宽发展渠道,采取帮扶共建、扶贫产业、自然资源、组织合作、财政投资等方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18年全县161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清零”,其中73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万元,占全部行政村的45%;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87.75万元,其中63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2020年全县161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了10万元。据统计,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贫困村比例由2013年的2.89%增加到2020年97.22%。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贫困村比例由2014年的33.33%增加到2020年的75.86%。(五)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近年来,兴和县把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作为推动全县贫困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实施了一大批农牧特色产业项目、贫困人口能力提升项目、农村小型公益类项目和急需实施的“两不愁、三保障”薄弱环节工程项目,实现了全县农村居民收入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快速增长目标。一是在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6267元增长到2019年10812元,其中经营性净收入由2013年2985元增长到2019年4503元;工资性收入由2013年1945元增长到2019年3886元;转移性收入由2013年1288元增长到2019年2199元;财产性收入由2013年49元增长到2019年224元。(2020年农村居民收入目前正在测算中,预计2021年1月底确定最终收入情况)二是在建档立卡户收入方面。全县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2563元增长到2020年11294元,其中经营性净收入由2014年1708元增长到2020年7236元;工资性收入由2014年1780元增长到2020年8810元;转移性收入由2014年2717元增长到2020年7483元;财产性收入由2013年57.6元增长到2020年1422元。建档立卡户收入逐年增长。(六)扶贫对象全部脱贫。2013年底,我县确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668户35147人,贫困发生率13.02%。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和动态调整,特别是通过2018-2020年三年的全力攻坚,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2019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094户20869人,脱贫8951户20542人,未脱贫143户327人,8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综合贫困发生率为0.12%。到2020年10底,全县剩余未脱贫的143户32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由13.02%下降至0。脱贫人口错退率为零,贫困人口漏评率为零,退出认可度达到98%以上。据统计,全县从2014年到2020年,累计脱贫户数10705户,累计脱贫人数达24327人。三、脱贫攻坚主要措施及途径(一)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一是积极发展特色种养殖业。自2013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实行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由过去传统的种养殖业逐步向特色种养殖业转变,并积极引导广大农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殖业,脱贫增收取得明显成效。全县经济作物(果蔬花卉等)种植面积率由2013年的14.75%增长到2020年的21.25%;全县大牲畜(牛羊猪)存栏数(头)由2013年50.66万头(只)下降至2020年36.28万头(只),但牛羊等发展较为稳定的牲畜存栏都在稳步增长;近年来因家禽市场价格和疫情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家禽存栏量由2013年28.52万只下降至2020年14.49万只。二是全面推进金融扶贫工程。自2018年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实施以来,兴和县严格按照《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内金办发[2018]37号)以及《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开发[2020]6号)等相关政策,对符合贷款条件65周岁以下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边缘户执行“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旗县建风险补偿金”的扶贫小额贷款政策。2020年,为全县1109户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放贷4349.9万元,3年来累计发放小额贷款6千多万元,惠及贫困户4569户,基本实现了应贷尽贷。2020年疫情期间,对142户有还款压力的贫困户办理续贷或展期业务,严防贫困户贷款逾期发生。目前,全县累计扶贫小额信贷贫困户贷款户数由2018年143户增加到2020年1109户;累计扶贫小额信贷发放总额由2018年507.2万元增长到2020年4349.9万元;全县扶贫小额信贷发放总额由2018年507.2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6323.8万元。三是合作社与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打赢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夯实执政根基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兴和县坚持以“社村合一”为抓手,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坚定不移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之路。2020年,我县通过引进和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2039户农户与59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2300余人实现就近就业增收。目前,我县贫困村新增农民合作社由2013年1个增加到2020年10个;2017年获得合作社分红收入农户数为96户;消除集体经济空白村数量由2013年2个增加到2020年161个;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贫困村数量由2015年1个增加到2020年107个。四是对农村农牧民的培训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对农村引进新型农业人才的扶持力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工作。自2019年以来,我县实施了派驻产业指导员制度。2020年对产业指导员队伍进行调整优化,调整后共派出322名产业指导员,并挑选27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技能人员,负责9个乡镇的产业指导管理、培训和技术服务支撑工作,为贫困户稳定脱贫奠定了良好的产业技术支撑。同时,我县每年免费对贫困户家庭有培训意愿的法定劳动年龄的劳动者进行全员培训。2020年,全县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1个班次,受训贫困对象1045人次,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目前,全县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人数由2013年256人增加到2020年824人;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人数由2016年40人增加到2020年455人。(二)引导转移就业脱贫。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转移就业脱贫是促进群众增收,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兴和县始终把转移就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千方百计促进全县农村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2019年全县就近就地就业贫困人员1954人,省外就业人员54人(其中赴京就业人数32人);2020年全县就近就地就业贫困人员2170人,省外就业人员177人(赴京就业人数127人)。目前,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人数由2018年168人增加到2020年1045人;有1名以上家庭成员获得公益岗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2016年262人增加到2020年3141人;获得公益岗位的建档立卡人口数由2013年7142人增加到2020年9034人;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实现劳务输出人数由2013年3469人增加到2020年727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转移就业人数由2013年0.49人增加到2020年的0.8人。(三)实施易地搬迁脱贫。2016年以来,我县通过易地移民搬迁项目,累计搬迁安置群众1769户382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37户1746人。建设集中安置点36个,集中安置搬迁户1530户330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645户1512人。到目前,我县对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的房屋已全部进行了验收,并都具备入住条件。目前,全县完成易地搬迁户数由2016年382户下降至2020年0户,其中集中安置户数由2016年349户下降至2020年0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人数由2016年930户下降至2020年0户,其中集中安置人数由2016年838户下降至2020年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户均转移就业人数由2016年0.99人增加至2019年1人;至少1人实现稳定就业易地扶贫搬迁户数由2016年185户变为2019年5户。(四)结合生态保护脱贫。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和公益岗位安置力度。退耕还林工程优先向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结合公益林管护工作,聘用贫困人口担任护林员,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护林员550名,为贫困户提供了就近就业、实现稳定收入的工作岗位。实施万亩生态经济林工程,采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把适宜种植经济林的荒山荒坡退出来列入退耕还林项目,由农户委托公司种植,农户享受退耕地生活补助,实现农户、村集体、公司三方受益。累计完成特色经济林建设6万亩。目前,全县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到户补贴总额由2013年3367.18万元下降至2020年1725万元;建档立卡人口人均获得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到户补贴资金从2016年到2020年保持不变,每年1000万元;获得护林员等生态岗位就业收入建档立卡户数量由2016年231人增加到2020年1375人;获得护林员等生态公益岗位就业收入建档立卡人口数量由2016年100人增加到2020年550人;获得护林员等公益岗位就业收入建档立卡人口人均岗位收入从2016年开始到2020年一直保持在1万元。(五)教育扶持脱贫。自2016年以来,我县在严格落实国家、自治区普惠性政策的同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实施特殊的资助政策,资助标准为小学生每人每学期资助1095元,初中生每人每学期资助1230元,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生每人每学期分别资助2425元和2175元,本专科大学生每人每学期资助5000元,各项教育扶贫补贴政策全部兑现。从2013年至2020年,全县教育扶贫投入的地方资助资金、低保家庭大学生资助、一补资金、营养餐补助、职高普高助学金、校舍改造资金等共计约2.6亿元。2020年,又启动实施了“雨露计划”助学工程,摸底工作已结束,助学金将按照程序发放。一是教育设施建设方面。2013年到2020年,全县中小学校舍改造与建设面积约6万平方米,维修改造各乡镇中心学校、行政村教学点校舍12处;新建中小学体育活动室、教学楼、综合楼、电教楼等14处。全县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二是教育补助方面。2016年至2020年,全县建档立卡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免费营养餐人数共计1115人次;建档立卡获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活和交通费补贴学生人数共计约5288人次;获高中以上学历教育学费、生活费补助学生共计1652人次;享受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建档立卡人数共计1981人次。(六)落实健康政策脱贫。自2013年以来,我县紧紧围绕“三个一批”行动计划,积极落实健康扶贫政策,推行公立医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报销”和“家庭医生”“慢病送药”服务机制,搭建起“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大病保险、医疗救助、重特大病救助和政府兜底”等多重医疗保障机制,贫困户医疗报销叠加比例达到90%以上。贫困户基本医疗和大病商业补充保险补贴率和家庭医生签约、慢病送医送药服务覆盖率均达到100%。全县9所基层卫生院、153所村卫生室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阵地、设备、药品、人员全部达标。目前,全县建设标准化村级卫生院数量由2014年11个增加到2020年153个;县级医院建立稳定持续一对一帮扶关系三级医院数量从2014年以来一直保持3所;参加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获财政补贴的建档立卡户比例在2017年已达到100%;建档立卡户大病人口获集中救治人数共计1282人(2017-2020年);重病人口享受兜底保障人数共计284人;建档立卡户参与贫困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儿童数由2013年1000人增加到2020年1300人。(七)兜底保障脱贫。近年来,我县深入推进低保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按照“应纳尽纳、应保尽保”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了低保范围,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为16至60周岁贫困人口每人每年缴纳100元养老保险金,对交通事故、突发大病等贫困人口进行临时救助。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享受农村低保的有5816户11350人,237人享受农村特困供养,占贫困人口的65.3%,做到了“应扶尽扶,应保尽保”。目前,全县农村低保平均水平由2013年每人每年2825元增长到2020年4700元;建档立卡人口纳入低保保障人数由2013年的1560人增加到2020年5816户11350人;建档立卡人口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人数由2013年5人增加到2020年237人。2020年,兴和县委托太平洋保险公司兴和支公司实施了“防贫保”项目,对全县农村常住人口因病、因灾、因学等导致返贫或致贫的人员,启动“防贫保”项目防止其跌入贫困线以下。仅2020年一年,全县共有280多个农村家庭享受“防贫保”项目,累计赔付防保资金175万元。(八)资产收益扶贫。资产收益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项目,是促使贫困村、贫困户获得更多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机制,不断创新收益分红分配新模式,进一步激发贫困户参与资产收益扶贫的积极性,全面提升贫困群众参与度。2019年6月份,我县组建成立了兴和县扶贫资产投资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运营管理制度和流程,推进扶贫资产公司化管理。从2019年5月开始到2020年6月底,我县完成了2012年以来扶贫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涉及扶贫资金10.77亿元,形成资产8.46亿元。其中到户类1.87亿元、公益类2.34亿元、经营类4.25亿元。据统计,目前,我县扶贫光伏建设总规模50.902MMp;扶贫光伏年收益总额为7969万元(其中2019年收益2567万元,2020年5402万元);扶贫资金投入量化入股投资总额从2013年100万元增长到2020年11117万元。(九)交通、水利、电力建设脱贫。2013年以来,我县在推进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工程建设方面,坚持以交通、水利、电力建设为重点,持续加大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到2020年,全县所有建制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50户以上的自然村村内道路全面硬化;进一步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到2020年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到27万亩;全面实施了农网改造工程,到2020年,全县所有行政村都已通生活用电和动力用电,所有自然村全部通生活用电,所有贫困户实现电力保障全覆盖。(十)“互联网+”扶贫。近年来,我县在推进“互联网+”扶贫工作中,重点以电子商务进农村为主要抓手,全面加强通信与信息化建设和电商扶贫建设。目前,全县通宽带行政村由2013年20个村发展到2019年全县161个行政村全覆盖;通有线电视行政村由2017年34个发展到2019年全县161个行政村全覆盖;全县所有村民小组境外有移动通信信号的行政村比例到2020年达到了100%。在电商扶贫工作中,深入开展了电子商务进农村,全县共设立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处,电子商务服务站9处,电子商务服务所90处,实现了县、乡、村电子商务全覆盖;电商扶贫带动增收的建档立卡户由2019年148户增加到2020年1364户,带动增收建档立卡人口由2019年396人增加到2020年3106人。(十一)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一是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自2013年以来,我县对农村牧区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到2020年,全县所有危旧房已全部进行了重建或维修加固。同时所有农村常住户房屋进行了评定和鉴定。目前,全县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维修加固户数共计1609户;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拆除重建户数21741户。二是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近年来,我县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重点以推进全县161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治理、卫生厕所改造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突出短板,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目前,全县161个行政村全部实施了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工程;生活垃圾治理达到干净整洁基本要求的建档立卡村由2013年4个增加到2020年87个;实施污水治理项目的建档立卡村1个。四、脱贫攻坚投入保障2013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各类脱贫攻坚资金约17.449亿元。其中,扶贫专项资金累计投入85529万元(中央专项31835万元、自治区50893万元,市级2801万元);京蒙资金14401万元;财政资金88952万元(包括整合资金20658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6945万元、行业部门资金31059万元)社会帮扶资金5890万元。(一)投入资金。自2013年以来,我县对脱贫攻坚工作投入资金力度逐年增加。据统计,全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由2013年3709万元增长到2020年15810万元;财政资金(专项扶贫资金除外)由2014年1390万元增长到2020年20679万元;其它类扶贫资金2019至2020年共计18252.6万元。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全县产业发展、就业扶贫、易地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饮水安全、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等各领域和各项扶贫工程。(二)安排帮扶人员。脱贫攻坚以来,我县按照“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工作要求,成立完善了县、乡两级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指挥部,9名包联乡镇的县委常委分别担任9个乡镇的党委第一书记,充实了18个县级脱贫攻坚专项工作推进组,优化选派695名驻村工作队员包扶161个村委会,选派2915名帮扶责任人一对一结对帮扶,三级书记完成多轮遍访,逐级签订军令状和承诺书,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书记直接抓、行业部门合力扶、帮扶单位定点帮、驻村干部和帮扶干部结对包”的党政军群合力攻坚格局。(三)社会帮扶。一是在京蒙协作帮扶方面。近年来,延兴两地持续加强项目谋划,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强化服务协调能力,确保京蒙扶贫协作定点帮扶取得最大成效。自2017年以来,京蒙协作帮扶资金累计1.44亿元。2019年,确定京蒙帮扶项目6项,总投资达6345万元,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就业934人。延庆区单项捐赠960万元帮扶资金,投入扶贫车间、电商平台、公益性岗位安置3个项目,带动脱贫988人;2020年,实施京蒙项目8个,项目总投资13105万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员4897人。兴和县已累计引进北京方面企业7家,实现投资1.49亿元,通过利益联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381人,吸纳就业14人。两地党委、政府开展交流互访25次,乡镇及部门对接交流149次,延庆区累计捐赠资金和物资3528万元。同时对口支援财政投入逐年增加,2013年延庆对口支援财政投入资金800万元,到2020年达到4914万元;产业合作中的企业投资由2018年42.14万元增长到2020年8890.5万元。二是在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方面。自2016年以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针对“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在饮水安全、基本医疗、义务教育等方面给予我县全方位帮扶,特别是连续两年资助700万元,帮扶兴和县5068台分户净水设备,解决了131个自然村水质不达标的问题;创新实施“母羊银行”产业扶贫项目,收益贫困户114户271人,户均增收7000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2万元;投入390万元设立“防贫保”项目,筑牢防止返贫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帮扶资金投入方面,由2016年71.84万元增长到2020年1271.97万元,五年累计帮扶4025.13万元。三是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方面。目前,全县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有11家,企业与行政村结对帮扶的有44个行政村,对全全产业发展投入的扶贫资金2019年、2020年共计1450万元,投入贫困村产业项目资金两年共计17000万元,产业投资项目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达到1747户、2924人。四是在消费扶贫政策落实方面。为全面推进消费扶贫工作,制定印发了《兴和县消费扶贫工作实施方案》《2020年兴和县部分财政供养单位集中采购贫困地区产品指标分解任务通知》。近年来,积极开展扶贫产品认定工作,两年累计4家企业获得国务院扶贫办扶贫产品认定。深入开展了电子商务进农村,全县共设立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处,电子商务服务站9处,电子商务服务所90处,实现了县、乡、村电子商务全覆盖。借助北京农特产品专卖店、延庆区商超展销专柜、双创分中心展销专区以及线上扶贫832平台、京东乌兰察布自营扶贫专区等,多渠道推动了兴和县农特产品对外销售。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县实施了消费扶贫补贴项目,为全县7家企业发放补贴56万元。2020年,累计进京销售特色农产品2000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351名;政府部门累计完成采购132.2万元。8家电商企业交易额完成1653万元,同比增长56%;开展“一元购”扶贫活动58场,参与贫困户5070人,累计节支金额3.7万元。五、下一步脱贫攻坚工作计划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县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根据市、县两级“十四五”规划精神,把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放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上,按照脱贫摘帽“四不摘”要求,继续落实帮扶责任和帮扶政策;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特别是由过去小规模、单一发展方式向龙头带动整体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转变,不断夯实贫困户增收基础,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继续谋划增收产业,促进群众稳定增收。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紧盯产业扶贫主战场,实施以产业扶持、就业跟进和资产收益相结合的脱贫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对全县种养大户、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以及扶投公司的扶持力度,鼓励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同时,将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打造“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贫困群众与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联股、联利、联心,确保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全力巩固和提高脱贫增收成效。二是加强帮扶合作,推进特色农产品销售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工信部和北京延庆区等帮扶单位对接联系,持续推进定点帮扶工作。借助北京地区帮扶的重要平台,加大发展特色、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产业,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打造县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大力拓宽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积极推进特色农产品进京项目的实施,加强优势特色农产品推荐,吸引北京地区帮扶单位以及民营企业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订单式采购我县贫困村的农产品和服务,确保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稳定受益。三是完善基础建设,提升群众脱贫质量。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继续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特别是在通村道路建设、村屯绿化美化、饮水安全提升、完善村级卫生室、文化广场、文化室设施配套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将深入开展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着力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四是推进智志双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突出贫困群众主体地位,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以帮助贫困群众找准路子和解决困难为重点,在思想教育、技能培训、文化建设、文明乡风和评先树优等多方面下功夫,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不断提升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志气和信心。五是建立监测机制,筑牢群众减贫防线。在确保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的同时,对存在返贫和致贫风险的边缘户、脱贫监测户,坚持以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实施多层次、复合式的保障性防贫措施,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救助、事后保障”,防止这一群体成为新的贫困人口。同时,建立常住人口收入动态监测机制,推进实施“防贫保”工作,为贫困群众交纳防致贫、防返贫保险,从源头上筑牢群众因学、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的防线。六是加强党建引领,夯实群众脱贫基础。以抓党建促脱贫为重点,持续加强村“两委”以及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回村任职,组建移民新村党组织和“幸福院”院委会,健全村规民约和村庄保洁、管护制度,深入推进“法治·孝善·敬亲”“爱心超市积分奖励”等活动,全面提升党建引领脱贫的能力和水平。七是有效衔接好脱贫攻坚与乡镇振兴。结合我县“十四五”规划和全县主要产业布局,积极谋划扶贫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产业链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农业富民强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带动农户增收。同时,深入研究全面脱贫后解决相对贫困的目标任务、扶贫标准、工作对象、政策措施,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推进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指导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建设单位:内蒙古新闻网

0.1121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