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拉特旗:文学作品——《绿了碱滩,乐了乡亲》
中午,我们坐在一起闲聊,在座的统称他“八哥”。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着门前这块儿地时,他说:“我们家在这里住了六辈子了,从来没见过在这块儿地上长出一苗庄禾。这片地从大集体、包产到户、直到今天,是闲置了几十年的荒废地,能种啥?”世代居住在此的“八哥”,说起这块地来都没有一个好心情。这个村子的党支部刘和书记说:“这块儿地有560多亩,多少年了,一直撂荒。‘春季是个碱滩,刮风是个沙滩,下雨是个水滩,’是对它最形象的描述。过去,有的村民不相信这块地就长不出庄稼,曾经挑拣的种过一些,结果是颗粒无收,血本无归。以后的若干年,村里的人把这里当成是放牛、放羊的休闲场所,这块儿地对我们来说再也寻找不上个用处,于是村委会把它从村民手里流转过来,规划为公用土地。”刘书记继续介绍:“今年春季,从这里走出去的农民企业家吕文华经过多次考察,想承包改造这块土地,经过协商,与村委会达成一致,并且专门注册成立了“达拉特旗天琛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把这块儿560多亩的沙化盐碱地承包了下来,期限为16年。”吉格斯太镇龚吉仁村村委一班人指着院外的这片地,尽情地回忆、讲述着这片地的前世今生。那天,我在现场见到了承包商吕文华先生,我俩来到地边,他一边指划,一边给我较为详细地说了他的设想,我问他“这块地的情况你是了解的,既然不能种庄稼,你为什么要承包呢?”吕总干脆地说:“这块地沙化、盐碱化太严重,什么都种不成,我对这里相当清楚。这里曾经是我儿时的乐园,娃娃时,每当盛夏,一群小伙伴光着脚丫子,在这光滑如镜面的空地上玩耍着各种游戏;隆冬时节,地表水结成了天然滑冰场,自然是小伙伴们的自由空间。现在我看着家乡这么大一块地闲置着,没有一点产出,觉得很可惜,我要投资改造。说实在的种地本身就挣不了钱,何况这又是一块儿沙化盐碱地,我要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投资改造把它改变成高标准良田,到时候再还给老乡们!”吕总指着地里七高八低已经吐穗的高粱说:“这就是我今年种的第一茬庄稼,刚开始出苗率还不错,差不多能达到90%以上,看着绿油油的高粱地,老乡都喜出望外,他们高兴地说:‘真没想到,这块儿地里也能长出庄稼。’之所以出现这种缺苗断垅现象,是因为今年春夏之交雨水大,低洼处的小苗子被雨水淹死了,主要是我们的排水措施不到位。”转变这块地的命运要从2020年春夏之交的“疫情平稳”那几天说起。承包事宜本来在年前就协商的差不多了,年后却遇上了“新冠肺炎”的疫情,把这事一拖再拖,眼看着种地的时间就要过去,农事不可违,贻误就是一年,大家都为这块地着急,5月下旬,疫情好不容易平稳了些,吕总便积极行动,首先是打井上电、简单的平整土地;其次是聘请“鄂尔多斯市金农有机肥有限公司”的专家对这块土地会诊把脉,寻找改善土地的灵丹妙药。经过测土配方,PH值超过10.5,盐分也比较高,要想让这块地长出庄稼,专家们商定需用有机技术,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对鄂尔多斯市金农有机肥有限公司生产的含有碳元素(草炭成分)、以秸秆和牛羊废弃物为原料,通过充分发酵、腐熟而成的合格产品进行了每亩使用量为800公斤的试用。另外还需要生物制品复配技术,将1026木霉菌+噬盐菌混合而成的生物制剂,每一亩的使用量500毫升。并融入纳米技术,采用了碱基正电荷材料,每一亩的使用量20克。黄腐殖酸钾每一亩使用量为54克。当这些科技条件具备后,便调来农机具深耕翻土,农技人员装修喷灌设备,6月初就开始下种,根据农科专家的研究和当地村民的建议,第一年种植耐碱抗涝的高粱,10来天就出苗了,而且出苗整齐,状态正常。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能够实现改良——种植——齐苗,是一次大胆的、认真的、科学的盐碱地土壤改良的实际应用。现在,当你身临其境看着高低参差不齐的高粱,那一片片泛红的高粱穗子,缀满了圆鼓鼓如同珍珠般的果实,在微风中向着勤劳睿智的人们点头微笑,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你就会感到无比欣慰。昔日寸草不生,今天满目葱茏。看着初见成效的这块地和地上长出的高粱、灰菜、狼尾巴、羊耳朵、水贝草等多种可食用粮草,一改过去这块儿盐碱地“三滩”的局面,承包商吕文华老总笑了,进而又坚定了他继续改造这块地的信心;老乡们也乐了,改造这块地的成功经验将助推他们脱贫致富的步伐,阔步迈向新时代。